第(3/3)页 不过崇祯对此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,实际情况并不怎么清楚。 “陛下明察秋毫,漕粮改海,对运河的影响,可谓是天翻地覆!” 孙传庭上前奏道。 他升任户部尚书不足半年,然而运河是大明经济的大动脉,皇帝南巡又走的是运河,对此自然是做足了功课。 “自成化七年后,漕运废除分段仓储,改为长运法,漕粮由官军从江南直运京城,运量增至400万石,全程约需二至三个月。” “自万历后期至崇祯五年前,由于受黄河泛滥、河道失修等缘故,漕粮运量锐减至不足百万石,以至于京师及北方边防经常缺粮。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崇祯听了孙传庭的介绍,不由得一阵后怕。 粮食,对于百姓而言就是命,对大明来说就是江山社稷的根。 从高峰期的400万石,到不足百万石,这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粮价暴涨,不计其数的百姓会饿肚子,甚至辽东将士都要饿着肚子打仗。 长此以往,北方怎能不危险? 崇祯心中暗道:“单是漕运改海这一项,叔父就有挽天之功!” 孙传庭接着奏道:“自漕运改海之后,漕粮运量逐年攀升,据去年末统计,自南方、海外运往北方的粮食,共计896万石。” 崇祯还是第一次听到具体数字,不由得大吃一惊:“这么多?” “这主要归功于高产的‘盛世神稻’,使得南方粮食产量连年激增,还有低价粮食从海外源源不断输入大明。” “再加上走海路,全程只需半月到一月,并且再无黄患阻碍运河,因此南粮北运的运量暴涨一倍,哪怕是再有赤地千里的大灾之年,北方也不会有缺粮之忧!” 云逍是孙传庭的恩主,漕运改海是他亲手促成的。 加上漕运改海,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孙传庭自然是要极力说好。 崇祯龙颜大悦,心中一声长叹:“叔父第一次下江南,就替大明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!” 随行的大臣们也都纷纷歌功颂德,有说皇帝圣明的,也有称国师高瞻远瞩的。 这时一名大臣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:“漕运改海,至今才是数年,到底是良政还是劣政,现在下定论,微臣觉得为时过早!”